当前位置:首页 > 未命名 > 正文

室外消火栓的间距室内消火栓的组成

  

在每天生活的小区里

这样的画面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

  

楼道拐角处堆放大量的纸板、杂物等易燃物

  

自行车电瓶车随意停放在楼道里

  

几辆电瓶车在一个插线板上充电

  

消防设施屡遭破坏,形同虚设

小编每次看到这样的画面都很心塞

其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实在是太大了

简直是拿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开玩笑

近年来发生的火灾事故还少吗?

每一桩都看得人触目惊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二十八条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坏、挪用或者擅自拆除、停用消防设施、器材,不得埋压、圈占、遮挡消火栓或者占用防火间距,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人员密集场所的门窗不得设置影响逃生和灭火救援的障碍物。”

  第六十条第二款则明确:“个人存在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损坏、挪用、擅自拆除消防设施、器材等违法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咱们小区真的安全吗?

居民小区历来是亡人火灾高发区域

致灾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赶紧来自查一下

是否存在以下安全隐患

  1 电气故障和用电隐患风险居高不下

  

  在老式民宅、群租房、违法建筑、居改非等中,电气线路老化、私拉乱接、使用大功率电器、旧电器“超期服役”等问题尤为突出。

  2 消防设施缺损且维保不力

  

  部分老旧小区内部消防设施缺失、消防水源缺乏,消防本质安全度较低,一些消防设施常处于故障状态,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3 疏散通道堆物现象严重

  

  从“96119”热线市民群众举报火灾隐患情况看,“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类隐患占举报总量的24%,居全市13类火患举报问题之首。

  4 居民业主消防安全意识淡薄

  

  有些公民的公众消防安全防范意识不高,尤其在“对家用电器线路、燃气管道、灶具等的检查习惯”、“了解灭火器功能及使用方法”等方面普遍较低,主动参与日常疏散演练的积极性也不高。

如果发现火情,该如何自救?

被困屋里了该怎么做?如何逃离现场?

为了在发生火灾时全家及时逃生不慌乱,

下面就来跟消防蜀黍一起

拟定一份家庭火灾逃生计划吧!

  《家庭火灾逃生计划》 请分七步走

  STEP1:画一幅你家的平面图

  如果你的房子超过1层,记得每层都画一个平面图。

  

  STEP2:标出所有可能的逃生出口

  记得把所有房门、窗户、楼梯都标注在图上,这样能够让你和家人对紧急情况下的逃生路线一目了然。

  请别忘记标注房屋附近的疏散楼梯,因为城市居民大多住在多层和高层住宅里面!

  切记:没有逃生出口的防盗窗或防盗栅栏在一旦发生火灾时无法作为逃生出口使用,最好也要了解一下当地消防队的高空救援能力。

  

  STEP3:尽量为每个房间画出两条逃生路线

  第一条可以经房门出去,通向阳台、楼梯等安全疏散通道;

  第二条,可以从窗户出去,如果窗户安装了防盗锁,那么一定记得在家里准备锤子之类的应急工具。

  

  STEP4:重点关注家里其他需要帮助的成员

  制定家庭火灾逃生计划,一定要提前考虑到紧急情况下家里需要帮助的小朋友、老年人或者残疾人、智障人员,甚至宠物。

  事先的规划能够帮助你在紧急情况下争取到关键的几分钟、几秒钟。此外,火灾逃生时,请顺便大力敲一下邻居的房门,并关上自家的大门,以帮助邻居逃生和避免自家大火短时间殃及近邻。

  

  STEP5:在户外确定一个会合点

  在你的家外面确定一个家里所有人都知道的逃生会合点,一棵树、一个路灯、一座报亭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旦火灾发生,家庭成员都直接到会合地点集中,这样能够很快确定所有家庭成员是否全部成功逃生。

  

  STEP6:在户外给消防队打电话报警

  千万不要浪费宝贵的逃生时间在家里给消防队打电话报警。

  一旦你已安全逃生,就用手机或者公共电话给消防队报警。

  

  STEP7:一定记得演练你的火灾逃生计划

  家里的每个成员都要熟悉火灾逃生计划,最好全体家庭成员试着从每个房间徒步走向逃生出口,这样可以确定所有的逃生出口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家里最好每年做1到2次这样的演练,一旦火灾真的发生,家庭成员就能够在烟、火封堵逃生路线前准确、快速疏散逃生。

  

  注 意

  如果你住在高层建筑里,你和全楼的邻居更要好好维护好住宅楼里的封闭或防烟楼梯间,和安全疏散走道,具体措施包括保持常闭防火门常闭,不在楼道、门厅堆放杂物和停放电动车等。因为这关系到全楼人的生命安全。

·END·

  作者 | 沈仙姐姐

  来源 | 素材整合自网络综合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